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理论书籍 > 中医临床 > 中医内科学2
编号:10412272
外感发热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医内科学2》
     一、概述

    1.定义

    外感发热,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,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,导致体温升高,并持续不降,伴有恶寒、面赤、烦渴、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。

    外感发热,古代常名之为“发热”、“寒热”、“壮热”等。外感发热指在原有某种或多种疾病如消渴、中风、虚劳等基础上复感外邪而出现的发热。其热势高低不一,严重者,体温持续升高,壮热稽留不退,继而出现神昏谵语、抽搐惊厥等危重症候,在临床上应采取综合措施,积极救治。中医药治疗各类发热,尤其是外感发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尤其明清以来,温病学说的发展成就,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    2.历史沿革

    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、《素问·热论》、《索问·至真要大论》等篇中,对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法则,都作了扼要的论述,为热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《伤寒论》运用六经辨证来概括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阶段的变化,对本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,从而成为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纲领。

    金代刘完素主火热论,着眼于外来的火热邪气,首先从临床治疗角度提出了“热病只能作热治,不能从寒医”的著名论点,认识到热病性属“热”,治疗“宜凉不宜温”,这与在他以前从寒邪立论,多用辛温治法相比,应该说是一大进步。朱丹溪善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,对本病的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。

    清代中叶温病学说的形成,使外感热病理论臻于完善。温病学派创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大辨证纲领,叶天士倡卫气营血之说,对温热病的感邪、发病、传变、治疗,均作了原则性的阐述,对温热病的辨证和治疗,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的法则,成为后世诊治温热病的准绳。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之说,对于确定脏腑病位,反映温热病的发展趋势,了解各种温病的病变特点,以及决定治法方药,判断预后等,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, 百拇医药     解放后,南北两派学者分别提出了截断扭转,温毒同治论及八纲辨证,寒温溶合论。截断——采取果断措施,选用具有一定功效的方药,直捣病巢,迅速除去病因,杜绝疾病的自然发展和迁延。扭转——扭转疾病的趋势,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。此法属于传统治法系列化的探讨,趋向于对高热系列化、规范化方向发展,其设想是依据中医外感学说的基本理论,将急性热病的辨证法则统一起来,通过临床实践,探讨其证治规律。主要内容:通过临床实践,将伤寒和温病熔于一炉,合为一体,吸收“六经”和“三焦”的长处,提出以八纲辨证为基础,选用卫气营血辨证的分析方法,把热病分之为三期二十一候,逐步进行深入的研究。

    3.范围

    外感发热范围广泛,内科杂病、伤寒三阳病证、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,均有此证,本节讨论以罹患杂病复感外邪所致的发热为主,其他方面的发热请参照《伤寒论》、《温病学》教材有关内容。西医学中糖尿病、血液病、肿瘤、心脑血管病、肝病等合并急性感染而有发热者,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二、病因病机

    (一)病因

    1.外感六淫 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异常的六气,在外感发热中均可致病,但尤以火热、外湿、暑邪为主要病邪,另外,由于风、寒、燥入里皆可化火。六淫可单独致病,也可以两种以上的邪气兼夹致病,如风寒、风热、湿热、风湿热等。外邪侵袭人体,导致正邪相争,则出现高热。

    六淫所致的多种外感热病,又与气候、季节、时令密切相关,因此常呈明显的季节性与区域性。

    2.感受疫毒 疫毒是一种致病力强,传染性较强的致病邪气。疫疠之毒,其性猛烈,一旦感受疫毒,则起病急骤,传变迅速,卫表症状短暂,继则热毒内盛,出现高热。

    3.正气不足 素有宿疾,或年迈体虚,或逢气候变化,或卫外功能减弱,肌腠不密,感而致病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外感导致发热,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。一般来说,六淫之邪,由皮毛肌腠而入,先滞络脉,由表而里,传至脏腑,发为热病。疫毒之邪,多由口鼻而入,充斥于人体,循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、中、下三焦之脏腑。

    (二)病机

    1.基本病机 外感发热的病机是外邪入侵,人体正气与之相搏,正邪交争于体内,或热、毒充斥于人体而发热,即所谓“阳胜则热”。故表现以发热为主,伴有恶寒、口干等。邪热疫毒其性猛烈,起病急,传变快,故出现热势高等实热之证。

    2.病位 初期病在表卫上焦,继而热毒充斥于人体,可出现上中下三焦脏腑受累或内犯营血。

    3.病理性质 内伤发热属阳盛的实热证候,但也有正气亏虚的一面。

    4.病机转化 一是火热耗伤阴津 火热充斥体内,进而伤津耗液,故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应。二是发生传变 热毒之邪过盛,邪毒内传,营血耗伤,因而发生神昏、出血的变证,即所谓逆传,来势凶险,预后较差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三、诊断

    1.有感受外邪病史,如感受六淫之邪或疫毒接触史,因季节、气候、地区、环境的不同,而感邪发病。起病急,一般在3日之内。发热为主,传变迅速,病程较短,约2周左右。体温在37.3℃以上,可高达39.5℃~40℃,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,或体温下降后,又逐渐升高,或伴有恶寒、寒战,口渴喜饮。舌红苔黄,脉数等症。

    2.多有原发疾病与伴随症状。掌握原发疾病的病史,明确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,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,有利于疾病的诊断。如消渴,关格,鼓胀,肺胀,血证,中风等。

    3.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,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,如血、尿、大便常规,血沉,血、尿和骨髓培养,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。

    四、鉴别诊断

    1.内伤发热 两者在临床上均以发热为主症,外感发热,由感受外邪而发,体温较高,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热,发病急,病程短,热势重,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,如恶寒、口渴、面赤、舌红苔黄、脉数,多为实热证。内伤发热者,由脏腑之阴阳气血失调,郁而化热,热势高低不一,常呈低热而见间歇,其发病缓,病程长,数周、数月以至数年,多伴有内伤久病虚性证候,如形体消瘦,面色少华,短气乏力,倦怠纳差,舌质淡,脉数无力,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五、辨证论治

    (一)辨证要点

    1.诊察热型

    对外感发热的辨证,有重要的意义。外感发热,常见下列热型,如恶寒发热、壮热、往来寒热、潮热与不规则热等,临床需注意观察。

    ⑴恶寒发热 指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,体温多在39℃以下,如热病早期,卫表诸证,均常见此热型。

    ⑵壮热 指热势持续,高热不解,不恶寒,体温在39℃一40℃之间,甚至更高,达数天至2周之久。一日之内,波动甚小,如气分高热、肺系邪热、热盛之暑热、湿热等。

    ⑶寒热往来 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,寒时不热,或热时不寒,一日数次发作,如少阳病、疟疾等。

    ⑷潮热 指热势盛衰起伏有时,犹如潮汛一般。外感之潮热,多属实证,热势较高,热退不净,定时又复升高,多见于阳明腑实证、湿温证以及热入营血证等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⑸不规则热 指发热持续时间不定,热势变动并无规律,如时行感冒、外感咳喘、风湿热等。

    2.寒热真假 在发热之中,寒热真假的出现,是当热极或寒极之际,可出现与其本病之寒热不符合的假象,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。临证时必须详细询问病情,参合脉证加以鉴别。真寒假热为:身虽热,而反欲得衣被;口虽渴,但喜热饮;脉虽数,而不鼓指,按之乏力,或微细欲绝;苔虽黑,而润滑。真热假寒的鉴别要点为:身虽大寒,而反不欲近衣;口渴而喜冷饮;胸腹灼热,按之烙手;脉滑数,按之鼓指;苔黄燥起刺,或黑而干燥。

    (二)治疗原则

    外感发热,由六淫及疫毒所致,入里化热;或温热之邪,由表及里,或有脏腑功能失调,郁热化火,病机虽有不同,但发热为其共性,因此,必须采用清热解毒、泻火凉血、清泻脏腑、滋阴退热之法,清除邪热,调和脏腑。

    1.清热解毒 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,贯穿于本病的各个阶段,是顿挫热毒,防止传变的关键,也是保存阴津的重要措施。运用此法还应按病证性质和其他治法相结合,清热法中有清热宣透、清热除湿、清热通淋、清热利胆、清热凉血活血、清热开窍等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2.通腑泻下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。常以泻下与清热相结合,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。通过泻下可以去积、存阴、利气,从而达到“泻热”的目的。下法之意,重在祛邪,总以及时对症为要,只要表解里实,选用承气诸剂,釜底抽薪,顿挫热势,常获良效。

    3.养阴益气 本法是与清热解毒、通腑泻下相对立的另一治疗大法。因热毒之邪,必伤阴液,又易耗气,至于原有宿疾或老年体虚患者,因其邪盛正虚,气阴损伤,极易发生逆变,因此,养阴或益气是外感发热证中扶正法的主要内容。

    此外,近年来,还将活血凉血化瘀法作为治疗发热的重要治法。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,适时配合此法,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。凡在外感发热之中,出现胸、胁、脘腹、腰等部位疼痛,加入活血化瘀之品,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
    (三)分证论治

    1.卫表证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症状:发热恶寒,鼻塞流涕,头身疼痛,咳嗽,或恶寒甚而无汗,或口干咽痛,或身重脘闷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。

    治法:解表退热。

    方药:荆防败毒散、银翘散。

    外感发热初起,病邪尚未入里化热,或疫毒热邪暂居卫表,所表现的症状,与感冒之疾颇为相似,此时的治疗可按感冒辨证论治。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为主方,风热证则选银翘散为主方。一般为银翘散为主。金银花、连翘用量宜大,不宜久煎,服后取微汗为佳,外感重证者,可一日两剂。

    加减:⑴热盛加黄芩、板蓝根。

    ⑵渴甚,加天花粉生津止渴。

    ⑶咳嗽者,加杏仁、贝母宣肺化痰止咳。

    2.肺热证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症状:壮热,咳嗽或喘促,痰黄稠或痰中带血,胸痛,口渴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
    治法:清热解毒,宣肺化痰。

    方药:麻杏石甘汤加减。

    本方重用辛寒之生石膏,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、宣肺平喘之效;杏仁、甘草化痰利气。

    加减:⑴加黄芩、鱼腥草、金银花、连翘、蒲公英等清热解毒;

    ⑵胸痛,咳吐脓痰者,加金荞麦、葶苈子泻肺涤痰。

    ⑶因肺与大肠相表里,上病下治,临床时若见痰涌便秘者加大黄、芒硝。

    3.胃热证(气分证)

    症状:壮热,口渴引饮,面赤心烦,口苦口臭,舌红苔黄,脉洪大有力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治法:清胃解热。

    方药:白虎汤。

    本方以生石膏配知母,清胃泻火;粳米、甘草和胃生津,使大寒之气无损脾胃,共为佐使。

    加减:⑴卫气同病者,可加金银花、连翘、黄连、芦根清热解毒,卫气同治。

    ⑵体弱脉虚大者,加太子参益气生津。

    ⑶若大便秘结者,加大黄、芒硝通腑泻热。

    ⑷若发斑隐隐者加水牛角、玄参清热凉血。

    4.腑实证

    症状:壮热,日哺热甚,腹胀满,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,烦躁谵语,舌苔焦燥有芒刺,脉沉实有力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治法:通腑泻热。

    方药:大承气汤。

    本方用大黄苦寒泄热,通腑泻下,芒硝咸寒润燥,软坚破结;佐以厚朴、枳实破气导滞。

    加减:⑴可加黄芩、山栀清泻实热。

    ⑵腑实不坚者可去芒硝。

    ⑶邪热炽盛,胸膈烦热,口舌生疮者加栀子、黄柏、连翘、薄荷、竹叶泻火除烦。

    ⑷热结阴伤,燥屎不行者,可加生地、玄参、麦冬以增液通便。

    5.胆热证

    症状:寒热往来,胸胁苦满,口苦咽干,或恶心呕吐,或目身发黄,舌红苔黄腻,脉弦数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治法:清热利胆。

    方药:大柴胡汤。

    本方用柴胡、黄芩硫肝利胆清热,枳实、大黄泄热通便,半夏、生姜和胃止呕,生姜、大枣调和脾胃。可加板蓝根、连翘、败酱草清解热毒,加茵陈清热利湿。

    加减:⑴若胁肋疼痛者加延胡索、川楝子理气止痛。

    ⑵呕吐者,加竹茹降逆止呕。

    ⑶发黄加金钱草、栀子、青蒿利胆退黄。

    6.脾胃湿热证

    症状:身热不扬,汗出热不解,胸腹胀满,纳呆呕恶,或目身发黄,舌苔黄而厚腻,脉滑数。

    治法:清热利湿,健脾和胃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方药:王氏连朴饮。

    本方以黄连、山栀苦寒清化湿热,半夏、厚朴化湿除满,石菖蒲、芦根和中清热。

    ⑴可加滑石、鲜荷叶清利渗湿。

    ⑵若热甚者加黄柏、黄芩。

    ⑶湿重者加藿香、佩兰芳香化湿。

    ⑷黄疸者加茵陈。

    另外,还可口服甘露消毒丹,以清利湿热,芳香化浊。

    7.大肠湿热证

    症状:发热,腹痛,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,里急后重,肛门灼热,口干口苦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    治法:清利湿热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方药:葛根芩连汤。

    本方以黄芩、黄连苦寒清热燥湿;葛根解肌清热,升清止痛。可加金银花、贯众清热解毒。

    加减:⑴小便短赤者,加木通、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。

    ⑵若热甚者加栀子、黄柏助其清热之力。

    ⑶若气滞腹痛者,加木香、槟榔以理气化滞。

    8.膀胱湿热证

    症状:寒热起伏,午后热甚,尿频尿急尿痛,小便灼热黄赤,腰部或少腹疼痛,舌红苔黄腻,脉滑数。

    治法:清利膀胱湿热。

    方药:八正散合小柴胡汤加减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本证取八正散中之大黄、栀子清热泻火,萹蓄、翟麦、木通、车前子、滑石通淋利湿,用柴胡、黄芩和解退热,半夏、甘草和中止呕。

    加减:⑴热盛者,可加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。

    ⑵小腹坠胀者,加乌药、枳壳理气消滞。

    外感发热,若热毒内甚,正气受损,病情危重而进一步传变出现气营两燔、气血两燔、热灼营阴、热入心包,以致热盛动血、血热动风等证,其辨证治疗可参照《温病学》有关章节。

    六、其他疗法

    1.口服补液和静脉输液 外感发热,尤其是高热患者,最易伤津耗液,因此养阴补液为救治高热的重要措施。口服可饮用适量糖盐水、果汁、西瓜汁、番茄汁及凉开水等。亦可结合补液。

    2.肌内和静脉注射清热解毒、和解退热的药物 柴胡注射液,每次2~4m1,肌内注射,每日l~2次。双黄连粉针剂,每次3g,溶入10%葡萄糖液或葡萄糖盐水500m1中,静脉滴注,每日1次。清开灵注射液,每次40一60m1,加入10%葡萄糖液500ml中,静脉滴注。穿琥宁注射液,每次400mg,加入5%或10%葡萄糖液500m1中,静脉筋注,每日1次。鱼腥草注射液,每次20~60ml,加入5%葡萄糖250~500ml中静点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3.滴鼻退热 可用复方退热滴鼻液或复方柴胡滴鼻液,每次每例鼻腔3~4滴,每30~60分钟1次。

    4.灌肠退热 由清热解毒或通腑泻热的药物,制成灌肠液,经直肠灌注而产生退热的效果。如清热灌肠汤,由生石膏、连翘、荆芥、薄荷、芦根、赤芍等组成,水煎取汁200m1,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,每2~4小时1次。体温下降后,应视病情减少灌肠次数。大黄枳实汤,由生大黄、枳实、甘草、山药、寒水石组成,水煎取汁200m1,用法同上。

    5.对于高热患者,还可使用物理降温的方法,常用的有冷敷,以冰袋或冷水袋或冷水面巾置于枕部、腋窝或鼠蹊部。酒精或盐水擦浴也有较好效果。

    6.高热伤津者,可用生脉或参麦注射液,每日40~100ml,用5%或10%葡萄糖稀释后静点。

    7.中成药辨证论治
, 百拇医药
    ⑴卫表证

    银翘解毒丸

    防风通圣散6g bid

    正柴胡饮冲剂

    清咽滴丸 4-6# tid

    ⑵气分证

    金莲清热冲剂

    康氏牛黄解毒丸

    瓜霜退热灵

    三黄片

    ⑶营血分证

    紫雪散 每次1.5g,小儿遵医嘱
, 百拇医药
    新紫雪 1瓶/次,bid

    七、转归预后

    外感发热范围广泛,病情有轻重缓急的不同,病程有长短的区别,临床上转归预后亦有差别。一般说来,大部分外感发热者,由于正气未衰,邪正相搏,正气可以抗衡邪气,经过正确的治疗,均可及时痊愈。部分患者感受热毒之邪太盛,邪毒内陷,或脏腑原有宿疾,正气损伤已久,加之又感邪毒,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,病情凶险,预后多有不良。

    八、预防与调摄

    1.及时有效地退热,控制体温即可防止变证与坏病的发生。

    2.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每2~4小时测体温1次,并做好记录,以使明确热型和寒热规律以及发热持续时间等。

    3.注意对患者的神、色、肌肤、汗液、气息、脉象的变化和舌象的变化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4.饮食宜食用清淡流质或半流质。

    5.汤药宜微温服,服药后酌加衣被,或进食少许热稀粥,以培汗源,助邪外达。

    九、结语

    外感发热为内科常见病证,因感受六淫、疫毒之邪,经皮毛或口鼻而入发病。正邪相争,阳胜则热是本病之病机。临床以实热证为多见,主症是发热,伴有恶寒、面赤、烦渴、脉数等,其热型的表现有恶寒发热、壮热、寒热往来、潮热及不规则热等,由于外邪入里化热较速,因此卫表症状短暂,很快出现各脏腑“热象”症状。

    鉴于原有脏腑宿疾,而又继感外邪,因此临床上表现复杂繁纷,或为肺、胃热盛,或为肝、胆湿热,或为大肠、膀胱湿热,辨证之时,还应分辨原有疾病与继感发热的轻重程度和标本先后而酌情用药。治疗上以清热解毒、通腑泄气,养阴益气为主要治法,鉴于热病最易化火,伤津耗液,临证常见惊厥闭脱的变证出现,呈逆传之势,因此在顿挫热势的同时,还以及早顾护津液,养阴益气,避免阴津的耗损,以防传变。, http://www.100md.com